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依心而活 5/6 (第五章 第六章 結論)


原始文件:http://eventtemples.com/downloads/pdf/Living_from_the_Heart_(Chinese_Translation).pdf


第五章:事件殿堂(Event Temples)與它們的目的





when-which-how 練習是一種 核心 學習,完全信賴的不可知論(faith agnostic),並 且是根植於`先賢哲人之長年的智慧,與遍佈於各個時代之精神嚮導的內在聲音 (the interior voices of spiritual guides throughout time)'之中的。它是事件殿堂據以 為基礎而被構思出來的,最重要的,起活化作用的原則。(這些)事件殿堂是 when-which-how 的實踐者之社群的聯合的力量(coalescing force),目的是為了集 體地把他們的能量的聲音,發送到那些被捲入`一個受到改變,權利的剝奪,分 離,貪婪以及一個新實相的那些深遠但可怕的改變之浪潮衝激的世界之振動稠密 (densities)'裡的人,之需要的耳朵中。事件殿堂有著一個多重面向的目的,那 已經在這份文件裡被間接地提到了,然而在這一章裡,將會被描述得更為詳細。

當我們貢獻出我們個人的能量場(IHEF)給一個被界定在一個特定的事件殿堂中之 被選定的目標時,我們就是在執行六種重要的功能:

1.我們是在以一種共有的方式實踐六種心之美德,並且學習我們要如何把我們 的心的能力(our heart’s capacity)調整到與其他的人同步,而送出它的那 些能量的特性(its energetic qualities)並且創造出一個能夠幫助他人之共振 的,支持性的場。

2.會有集體的和個人的貢獻加入到 CHEF,並且幫助增強在那裡面的正面病毒 之活力。

3.每一次你參與一個事件殿堂,你就是在把`你在時空的世界中作為一個能量 的存在體(an energetic being)之目的'具體化(crystallizing)。你是在照 亮一個,你為此而具體化在一個人類儀具裡的關鍵目標,並且在喚醒你的意 識之`能量的可及範圍',在增強(empowering)你與所有生命的連結 感。

4.就如同 CHEF 因全體人類而存在,也有一些能夠以一種比總體族類更為快速 的節拍來進化之(小)組群 CHEFs 存在著。事件殿堂的參與者們將會創造 出他們自己的 CHEF,而這個 CHEF 將會非常快速地演進而作用為正面病毒 能量學(the viral positive energetics)的一個促進者。

5.每一個事件殿堂的參與者都會被提供一種免費的線上追蹤系統(online tracking system),這系統將使得他們,隨著時間的過去,能夠去評估他們 在 when-which-how 練習和每一種心之美德上的進步。這將會使得每一個個 人都有一個學習之加速的軌跡線(an accelerated trajectory of learning), 以及一個支持的系統來持續地走在這條途徑上。

6.事件殿堂將會是一個個人和集體的`能量的傳輸'之練習區。在這種練習 裡,你將會感覺到一個有意識的社群(a conscious community)之支持,並

Page 31 © 2007 EventTemples.com


且精鍊你對於六種心之美德之表達的藝術性。事件殿堂網站【7】將會是一個 人們可以和有相同興趣的人分享他們的看法和技術的加強的地方。

事件殿堂是`依心而活'的一個動態的,線上的類似物,而這份電子文件是事件殿 堂的基石。你們之中對於這份文件有問題的人,可以寫信給我: James@eventtemples.com。由於時間的限制,雖然我沒有辦法對所有的問題回應, 但我將會針對一些挑選出來的問題作回應,並且把我的回應貼在事件殿堂網站之 `常被問到的問題欄'(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section)裡。通常`把你們 的問題組合成一種結構良好的形式'這個動作本身,就將會幫助你們更加了解這種 練習的細微差別。

【7】EventTemples.com將會在 2007 年 7 月問世而作為一個引介的網站。它的正式發行將會發 生在 2007 年的 9 月或 10 月,那時它將會包含有它的起始的事件殿堂。它也將會包括一個支援 when-which-how 練習的免費的線上追蹤系統。

Page 32 © 2007 EventTemples.com


第六章:一邊實踐一邊經驗

就像,如果我們是眼盲的我們就無法去談論視覺之美,所以我們無法去討論內在的 精神之美,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接收過它的話。
—Plotinus


Plotinus反應出了大多數在精神途徑上的個人之心情。對於內在精神之美的追求被 認為是一種異象(vision),啟發,宇宙的意識(cosmic consciousness),或出體經 驗(out­of­the­body experience),在其中宇宙的一種深奧的真理揭示出它自己, 而我們就永遠被改變了,就像保羅在前往大馬士格(Damascus)的路上被光擊中 一樣。因此,我們追求那些精神世界的經驗,先於著手去進行那會揭示出它(那些 精神世界之經驗)的意義之實踐。

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透過了一些深沉的冥想狀態,或祈禱,或清明夢(lucid dreams)而有過深刻的經驗。而有時候,意外地,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宇宙會揭 示出它的天國之美(its supernal beauty)的一個面向。當經驗已經淡化成記憶了, 它就一再,一再,又一再地被追求。那些內在世界--那所有的生命都生自其中也 消失於其中的精神泉源--的經驗,通常都先於,或取代了,`透過心的那些美德 來表達我們的靈魂'而被追求。

理由很簡單:在一個層面上我們渴望去要求說,得到精神性的經驗是我們與生俱來 的權力,而在一個較為人性的層面上,我們想要去無可否認地證明說,那個包圍著 我們的信念系統(what we are invested in as a belief system)是真正可靠的。要弄清 楚,活在,與`同謀力量之實相矩陣(the reality matrix of the Designing Force)'相 互連結的那些開悟的狀態中,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力(沒錯),但要這樣做必需在 `我們所表達的'和`我們所經驗的'之間有一種平衡。when-which-how 練習創造 了`去經驗那精神之美,並且讚賞它的那些更深層的意義'之機會,因為我們所表 達的,會帶有磁性地吸引來`與我們的表達相對齊之經驗'。

有一些宇宙結構體(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的公路圖(或說明)存在著,而 這些會抓住人們的注意力,讓人想去學習,雖然它們很少符合一個單一的觀點(譯 註:意即它們很少是一致的)。你可以研讀上百或上千本描寫靈魂,描寫那些精神 的世界,和描寫更高的智慧的書,而你確實也會從這些努力裡學到東西,因為它們 也有可能是開悟的途徑之一部分。但我要請你們注意,無論如何,研讀比不上你去 實踐六種心之美德。對於精神的領域來講,百科全書似的腦力 和`表達與擴張的 心'比起來,是遠為沒有磁力的。

在 Plotinus 引文裡的關鍵字之一,就是“討論",但(光)討論`內在的精神之 美'是沒什麼用,或根本就是沒有用的,除非它是先在你的行為裡被表達出來了, 然後再被吸引到你的經驗範圍裡而作為一種結果。只有在罕見,而且通常大多是難 以說明的情況下,它才會逆向而行。藉由談論那些內在的精神領域,你有可能在平

Page 33 © 2007 EventTemples.com


衡的經驗面那一邊(the experiential side of the equation)激發起一種興趣,而這是 好的,但如果興趣已經在那裡了,而你想要的還只是去談論或討論,那你將很難去 吸引來你所要追求的經驗,而(那經驗的)意義就幾乎是免談了。

在 Lyricus的教學裡有一個觀念是說,追求者如果渴望要去談論那些神性的經驗的 話,那麼他們對於它們的含義就會沒覺察到。那就像是一個朋友描述了一個他們所 做的夢,而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個夢表示了什麼,但你那個直接經驗到它的朋友 卻沒注意到那個夢的那些更深的訊息。含義不見了,因為那個夢對他們來說太抽象 了。這類似於在精神性的智慧上之追求者的處境,在`那實踐已經使得他們對於含 義的了解生動起來'之前,先去追求那些精神性的世界之經驗。

所以我們就要回到`依心而活'的觀念了,因為這裡有餘地可以讓你去成長你的認 識,在揮舞六種心之美德中去找到你自己的藝術感(your own sense of artistry)。 在這裡你可以界定你的 IHEF之磁學(magnetics)。你只需要去把你的注意力從 `討論內在的精神世界'轉向到`when-which-how 的練習',心裡知道說,如果這 個被達到了,那麼那些經驗就會找到來你這裡的路。更重要的是,當它們來了,它 們更深層的含義將會不需解釋或比對就能被知曉。

Page 34 © 2007 EventTemples.com


結論

我可以體會你們有些人會比較喜歡我把 when-which-how 練習做詳細的說明,並且 提供所有的 63 種組合以及對於各種處境來說哪些組合才是適當的。但這練習要求 每一個個人在他們的自我啟發的旅程中去做這些評估。因此,這途徑,由於它的 `讚賞與感激你的個人性'之本質,並非是公式化的。

不管你現在是誰,過去是誰,或想要成為什麼,你首先是一個,由一種`你在其中 表達出你的情感的熟練或不足之程度的 能量場'所組成的,靈性的存在體 (spiritual being)。在這種能量場之下,也許有一些治療,遠距感應 (telepathy),強力的直覺洞察力,藝術創造力,或有影響力的教學等天份在等 著,但我要建議的是,這些天份都是 次要的能力,相對於那些`從你內在最深的 精神自性去 表達 '之首要的天賦 來說(these talents are secondary abilities to the primary gifts of expression from your inmost spiritual selfhood)。而這些(表達的天 賦)正是六種心之美德與`依心而活'所解開和釋出的,不只進入了你的 IHEF, 也進入了 CHEF,而 這舉動 構成了你在時空世界裡的最高目的。

你可以選擇去以一個不可知論者,基督徒,回教徒,猶太教徒或任何其他宗教的信 仰者之身份來從事這種行徑。它無關乎你信仰誰或有沒有宗教信仰。重要的是,你 了解了你作為一個靈性的存在體之目的,而且永遠不會再看不見這個目的,即使是 在騷亂和那些生命之必然的挑戰之中。

我們讀到和聽到很多關於在生態學背景裡的永續性(的問題);甚至有些企業都已 經採用了這個術語來暗示他們的策略是“綠色的"。人們對於他們的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在環境上的衝擊效應越來越敏感,而`輕柔地踩在生態系統 上'之觀念正在地球的普遍大眾裡取得進展。

就如這份文件所提議的,我們也有一種,我們隨便地留在人類性靈和行星的生態環 境上(upon the ecology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planet)之,情感的或能量的 “足跡"。在各種宗教和新時代的文本裡已經被寫得太多了,說地球將會經歷一些 激烈的大變動,或也許甚至是一種天啟(apocalypse),在那之後,我們將會享有 基督意識的返回(the return of the Christ Consciousness),人類的黃金時代將會盛 行(the Golden Age of humanity will reign),而那些公義的人將會被帶上天堂。

儘管在這些憧憬裡也許會有某種程度的真實,但我要提出,那“山崩就要來了"的 前景只會引起興趣--有時是著迷--而它大多數都是建立在恐嚇之上的。我們需 要去啟動我們情感的自我熟練,以便我們能成為在時空次元裡的,自我啟發(或自 動發光)的生靈(self­luminous beings)。對於人類的崩盤或即將到來的轉變有興 趣,並不是目的的完成(is not fulfilling);我們的目的完成和意義來自於我們對於 六種心之美德的實踐。

Page 35 © 2007 EventTemples.com


就如歷史學家 Will Durant所觀察到的,在過去的 3421年之有記錄的歷史裡,只有 268年被看到沒有戰爭。如果人類要在“沒有戰爭"的那一欄裡增加記錄,那麼它 將會需要一種,在能量上被六種心之美德所支持著的,新的信念系統。那將會需要 像你們一樣的許多個人,去以`發展情感的自我熟練'來作為優先的自我改善之目 標。就如,同樣的人吸引同樣的人,同樣的人賦予活力給同樣的人,以及同樣的人 轉化同樣的人(Just as like attracts like, like informs like, and like transforms like)。以此 方式,我們的 IHEF之傳輸賦予活力給其他和我們相似的人,而隨著我們的數目成 長,那長久以來被通報著的轉變將會是結果。

人類的移動越來越朝向,對於`人類靈魂'和`它在其上移動而有了它的存在之, 能量的相互連結之格網'之無可否認的科學發現。人類做到這樣,並非是由於上帝 的手或某種同謀力量把人類族類(像牲畜一樣)趕入那些更高次元的圍欄裡,而是 憑藉著人類性靈(human spirit)在時空的人類領域裡表達出它自己。換句話說,這 是一份在(個人)裡面的工作-- 要一個一個來(one human at a time)。

就那些寧可選擇放棄之途徑的人而言,這並不是一種罕見的立場,他們會問說: “為什麼要逆流而行呢?上帝將會指出方法並且提供途徑。所有的一切都被照顧到 了,為什麼要費力去獲得情感上的掌握呢?最終,我們還是會被贖救的。"這是人 類的一種根深蒂固和普遍的觀念,認為說那些更高的力量最後還是會把宇宙裝配 好,而仍舊控制著它的運行和生產,認為說創造力拴在 一切萬有(the One that is All)--不管你稱這個更高的力量什麼名字--那邊,而祂最後會提供給人類一個 救星--不管那救星是地球人,天國派來的,還是外星人。

人類進化的證據顯示,救星們在人類對於他們的訊息置之不理的那些主要行為之 間,來了又走了。我們全都是連結在一起的,然而我們還是打仗。我們全都是連結 在一起的,然而我們還是偷竊。我們全都是連結在一起的,然而我們還是積聚財物 和過度消費。我們全都是連結在一起的,然而我們面對其他人的苦難還是轉頭就 走。對於我們的連結的冷感,是一面正在穩定地變得較為透明之遮蔽物,而這是改 變之不可或缺的原動力,但它不會在令人眩目的一瞬間或剎那的認知間發生。確切 地說,它是`從一種人性之不斷在擴大的基礎而來的,對於六種心之美德的一種慎 重和持續的實踐(a deliberate and persistent practice of the six heart virtues from an ever­widening base of humanity)' 之結果。

我們正在集體地操作這件事,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意識地知道,而這就是在我們之 間唯一看得出來的差別。那“殿堂"正在被建造出來,所有的人類都可以進入其 中,並且看到彼此真正所是的(and see one another as they truly are)。這個殿堂 既不是屬於地球的,也不是屬於天堂的。它並非被任何一個人所擁有,也沒有排除 任何一個人。在這個殿堂裡,我們並非沒有感情的存在體,正好相反地,我們 (因)有著鮮活的感情而在能量上是強有力的,這些感情被謹慎地表達,而它們是 根源於心之美德的。這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建造起來的殿堂。要有耐心,因為它是 一種長期的努力。而它必然會發生,並不是因為我們將要“被拯救",而是因為有

Page 36 © 2007 EventTemples.com


足夠的人類選擇要去依他們的心而活,去實踐六種心之美德並且變得有意識地覺察 到,他們對於生命之整體的能量的貢獻(IHEF)。

一個最後的評註,這旅程是有報償的,但也是艱難的,因為你們將會被挑戰要去迅 速地改變,調整你的態度,更新你的觀點,並且承認你的錯誤和易受傷。六種心之 美德本來就不只是要對別人表達,也是要表達給你的人性的自己的。在你行進時要 把這一點記著,所有的心之美德同等地適用於別人 你自己。你可以感激一個陌 生人的好意而在接下來的一剎那間原諒你對於他們的評判。正是因為我們的不完 美,六種心之美德才有它們的意義。

從我的世界到你們的

James

Page 37 © 2007 EventTemples.com

沒有一個使命會比 “去比別人更接近神性,而把神性的光散播在人間“ 更高尚 
—— 貝多芬


Page 38 © 2007 EventTemples.com